东路花鼓戏

1.介绍

东路花鼓戏是湖北省黄冈市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,起源于鄂东大别山南麓的麻城、红安、罗田、浠水等地,形成于清代嘉庆末年(约19世纪初),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。其前身为“迓戏”,俗称“哦呵腔”,因以举水为界与“西路子花鼓戏”(今楚剧)区分,1958年定名为“东路子花鼓戏”,1974年更名为“东路花鼓戏”,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该剧种根植于鄂东民间文化,早期由采茶歌、薅草歌等山歌小调演变而来,融合了渔鼓、采莲船、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群众基础。传统剧目约300余出,既有《白蛇传》《御河桥》等经典作品,也有《江姐》《麻乡约》等现代创新剧目。

2.特色亮点

声腔与音乐:唱腔体系以“正腔”为主,包括东腔、对腔、火攻、叹腔等,其中“东腔”为当家腔,源于鄂东民歌的“畈腔”和“薅草歌”,高亢婉转,音域宽广,男女分腔,演唱时伴以独特的“十三锣”打击乐和人声帮腔,形成“哦呵腔”的鲜明特色。  伴奏早期仅有打击乐(武场),建国后引入弦乐(文场),但仍保留了锣鼓的明快节奏与帮腔的程式化特点。

表演形式:行当早期以“三小”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为主,后扩展为生、正旦、净等,角色灵活代角,如生角代末角、丑角代花脸,剧目多聚焦民间生活与爱情故事。  表演风格贴近生活,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,如传统剧目《御河桥》的细腻演绎和现代戏《麻乡约》的史诗化叙事。

文化融合:吸收清戏、汉调等元素,兼具鄂东方言的独特韵味与民俗风情,如《麻城调》《闹五更》等小调的单曲联缀体音乐形式,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。

3.发展现状

传承与保护:黄冈市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和专项基金扶持,推动剧团建设与剧目复排,如麻城东路花鼓戏剧院通过“戏曲进校园”“送戏下乡”活动扩大影响力。  定向培养青年演员,如麻城师范学校开设传承人培训班,并邀请省戏校毕业生加入剧团,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。

剧目创新与传播:新编剧目如《麻乡约》以湖广填四川历史为背景,结合现代舞台技术,入选湖北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,并在北京、川渝等地巡演,反响热烈。  尝试文旅融合,在黄冈景区(如东山问梅村)常态化演出,打造“戏剧+景点”模式,吸引年轻游客。

困境挑战:观众老龄化与市场萎缩,尽管通过惠民演出和低价票策略吸引观众(如30-80元票价),但基层剧团仍面临演出频率低、票房收入不足的困境。  语言与传播局限,鄂东方言虽具特色,却限制了外地观众的理解;原创剧目较少,多数为改编作品(如《梁祝》难以超越越剧版本),创新力度需加强。  传统绝技如“跷功”依赖少数演员,亟需系统性记录与教学体系支持。

东路花鼓戏《扯伞》